作者:楊于葳
天啊!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了,直接將黃色濾片貼在手機鏡頭前,加上微距鏡,手持紫光拍攝,居然有神奇效果!因為疫情關係,出門透透氣,在週日時到八里左岸邊取樣,卻遇到紫光電池沒電,螢光落射的觀察過程一直不太順利,突發其想,改造了一下,沒想到有意外的驚喜。
八里左岸發現的扁石髮(Ulva compressa)
台灣潮間帶上部的海藻多為綠藻類,常見石蓴、石髮或剛毛藻,在冬季、春季時常可以看到海蝕平臺上形成一片「綠色地毯」。[資料來源]
這次觀察的主角是照片中的藻類,稱作「扁石髮」,又稱「扁滸苔、苔條、石苔」,屬於石蓴科(ULVACEAE),外觀呈現草綠色,是由單層細胞組成之中空管狀體,生長在低潮線附近礁石上或石沼中。[資料來源]
這次觀察的主角是照片中的藻類,稱作「扁石髮」,又稱「扁滸苔、苔條、石苔」,屬於石蓴科(ULVACEAE),外觀呈現草綠色,是由單層細胞組成之中空管狀體,生長在低潮線附近礁石上或石沼中。[資料來源]
八里左岸發現的扁石髪(Ulva compressa)
放了3天依然呈現草綠色的扁石髮
手機顯微鏡觀察
透過一般型與研究型手機顯微鏡,可以觀察到不同倍率的扁石髪。
韓國學者在青島發現的扁石髪
扁石髪全台灣都看得到,同時也分佈在韓國、日本、琉球群島、臺灣、香港、浙江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澳洲、印度洋、大西洋等地。[資料來源]
下圖的扁石髪就是從中國青島取樣,透過光學顯微鏡的觀察結果,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表面結構。[資料來源]
【應用】使用螢光落射模組+微距鏡
只要手持紫光,並用貼有黃濾片+2片微距鏡手機拍攝、錄影,就可以看到神奇的效果唷!
激發前、激發後的樣貌
這次發現的新應用實在是誤打誤撞,這段17秒影片,可觀察比對使用激發前與激發後的狀況。
海藻分類查詢系統
利用google關鍵字搜尋,偶然發現國立臺灣博物館架設的「臺灣海藻資訊網」,並設有「海藻分類查詢系統」,對於台灣海藻的介紹、型態分類、生態分佈等,都有詳細介紹,也才讓我知道這次觀察的藻類學名,是個可以探索的好網站!
手機微距鏡觀察花絮
因為出門的匆忙,只帶了微距鏡,趕在夕陽落下前的一小時到達岸邊,一蹲下來,隨處都可見到各種生物對於生命力的展現。觀察沒多久就快要漲潮啦!得趕緊撤退~ 抓緊時間拍幾張照~
資料來源
- 國立臺灣博物館(2004),臺灣海藻資訊網《海藻分類查詢系統》,上網日期:2020年5月17日,檢自:http://formosa.ntm.gov.tw/seaweeds/search/search_show1.asp?ID=1&SID=11
- 國立臺灣博物館(2004),臺灣海藻資訊網《垂直分佈》,上網日期:2020年5月17日,檢自:http://formosa.ntm.gov.tw/seaweeds/d/d3_01.asp
- Re-evaluation of green tide-forming species in the Yellow Sea - Scientific Figure on ResearchGate. Available from: 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figure/Ulva-compressa-UL555-collected-from-Qingdao-China-in-2009-Scale-bars-represent-A-1_fig3_270272384 [accessed 7 May, 2020]